70-80(10/59)
脾气其实不难理解。他生在文化荒漠地区,那地方那么多年来就出了这么一个天才,自然是被众星捧月一样对待着。在考中之后步入官场,又得到张说这样的一个大官一路的保驾护航。而且大多数的文人多少都有点自负的性格,张九龄也不例外。】【他自负的最大表现是看不起“布衣先生”李林甫,他看不上这个人,最后也是栽在了这个人的手里。】
张九龄认真了起来。
天幕终于说到了重点。
自负是他的缺点,他当然承认,也不会有任何被戳穿的羞耻情绪。
张公在去世之前就多次嘱咐他小心李林甫。
有天幕说出的结局,加上张公的耳提面命,他自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。
李林甫也认真了。
他把刚刚红了又白,白了又红的脸给丢掉,开始认真听天幕说的话。
快让他听听,到底是怎么把张九龄搞下台,他学习学习天幕里的自己是怎么做的。
【张九龄和李林甫都是宰相,谁的地位更高一点呢,是张九龄。这点李林甫也明白,他甚至把李隆基对张九龄的喜欢看的清清楚楚。所有早期的时候,李林甫并不和张九龄产生什么冲突。】
【李林甫一直在等机会,等李隆基对张九龄逐渐转变态度的机会。可能有人要问了,李隆基不是很喜欢张九龄的文采吗?李隆基还喜欢张九龄的气质,只要他的文采和气质一直不变,不就能一直得到李隆基的喜欢吗?】
【话不是这样讲的,容貌和文采当然不是变量,但帝王之心难测,李隆基的心不是一成不变的。随着他坐在皇帝位置上的年限逐渐增长,他的享乐之心也在逐渐攀升。】
【之前讲到,在封禅后第四年,也就是开元十七年的时候,李隆基把自己的生日定成了全国性的节日,取名“千秋节”。每在千秋节的时候,文武百官在给李隆基送寿礼的时候,会额外送铜镜,这铜镜被称为金镜。这是个几年如一日,从未变过的传统,但是在张九龄看来,这个传统就相当不顺眼了。】
【当时的宰相张说没有反对,但是张九龄当了宰相之后,他看到了李隆基的变化,并因为这样的变化而担忧。不理朝政,爱好奢靡怎么能行呢?于是张九龄在这个铜镜上做文章了。】
【开元二十四年,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千秋节,李隆基迎来了他的生日。早在好几个月前,百官就开始在镜子上花心思,想着送出一个最特别的镜子。于是在这一天,各式各样,带着各种奇思妙想的镜子送到了李隆基的手里。但张九龄不一样,他没有送镜子,他编了一个《千秋金镜录》。】
【这个《千秋金镜录》里将各种各样兴国亡国的例子编撰进去,主要表达的只有一个中心思想,那就是认真治理国家才能够长久兴盛,奢靡享乐只能导致国家灭亡。张九龄实在是用心良苦,在李隆基的生日都不忘劝谏。】
【这样一份用心良苦的生日礼物李隆基会喜欢吗?】
龙椅上的李隆基瑟瑟发抖。
一整本书的谏言,光是听起来就要掉不少头发的样子,更别说是全书通读了。
张九龄他确实文采飞扬,也的确写得一手好文章,他十分喜欢张九龄的才情也是众人皆知的事情。
但是喜欢不是这样的喜欢法啊……
李隆基摸摸头发,感觉不仅发量稀薄,脑子也不转圈了。
那个什么《千秋金镜录》究竟有多厚?他要看多久?张九龄会提问吗?如果不看会被他发现吗?
张九龄要是发现了他不看这本书,会不会再次上谏啊?
会用那种很失望的眼神看着他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