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0-140(1/46)
第131章 千年后,人人皆读杜甫【杜甫沉浮人世间五十几年, 没有一身的功名利禄,更没有等身的荣耀,他拥有的只是一身的病痛, 和满腹的忧愁。】
【大家之所以认为杜甫从来没有年轻过也大多是因为如此,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实在是深入人心。】
【我们所有人都会背这首诗,我们读杜甫的沉郁顿挫, 读杜甫的满腹哀愁, 所以那个满头白发, 穷困潦倒的老人就伴随着这首诗, 存放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。】
【“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”】
【“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】
天幕上的老人佝偻着身子, 一头白发, 一身狼狈。
众人都知道,这时候的他病痛缠身。抬不起的胳膊,已经聋了的左耳,最后都只简单化为了他诗句中寥寥一句“百年多病独登台”。而他这一生经历的苦也只用了“艰难苦恨繁霜鬓”草草盖过。
“可惜啊, 杜甫老了……”
“这样的诗圣,如何会困顿一生呢?”
“这颠沛流离一路走来, 太苦了。”
百官皆为杜甫惋惜, 叹息他的年轻, 叹息他一身病痛, 叹息他忙碌一声却依旧无为。
杜甫看着天幕里的自己, 心中只觉得空落落的。
“潦倒新停浊酒杯……”
原来五十多岁后的自己已经是借酒浇愁了吗?
天幕里的自己已经五十几岁了, 那岂不是这一生都没什么作为。
想着自己始终坚持的理想, 杜甫只觉得有些荒唐可笑。
或许真的如天幕所说的那样, 文人大多是理想的, 而这样的理想主义跟现实的残酷是相悖的。
他就是一个没什么用的文人罢了,只会写些酸儒诗文。
酒馆里的杜甫低眉搭眼,整个人像是凭空都缩小了一圈,显得可怜极了。
而就在这时,天幕上那滚滚东流去的江水消失了。
高台不见了,站在台上的老人身形逐渐挺拔,他脸上的皱纹在消失,花白的头发重回乌青之色。
面前满怀忧思的老人变成了青年的模样,恰如古木逢春。
青年脚下的高台幻化成山峦,山峦寸寸拔高,高过了房屋,高过了高台,高过了这人世间的所有俗物,它巍峨壮丽,它托举着这个年轻人,绵延千里。
年轻的杜甫就站在山峦之巅,看着大好河山。
年轻人踌躇满志,开口即是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的万丈豪情。
天幕下的所有人皆惊呼。
百姓纷纷仰头看着这样的奇景,高声赞叹。
山峦的巍峨磅礴之气像是也都倾注到了这个年轻人的身上,他的身影分明未变,却无端高大了起来。
众人议论纷纷。
“这才是真正的杜甫吗?”
“年轻儿郎当如是啊!”
“谁不想有一番作为呢?”
有老叟感怀道:“说来惭愧,我看着这样巍峨的山,看着山上站在顶天立地的杜甫,竟然也想到了年轻时的理想。”
周围有年轻人问他:“那老人家您现在呢,可实现了理想?”
老人看着年轻人眼中的清澈,心里更是怀缅曾经的自己。
他摇了摇头,叹息道:“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是杜甫。”
年轻人不是很懂,匪夷所思挠了挠头。
嘿,这老头,怎么夸上自己了?